河北网红女保安(河北网红女保安被抓)

DouJia 431 0

笔者在阅读《军事历史》杂志时河北网红女保安,注意到军事科学院世界军事研究部河北网红女保安的肖裕声少将谈到胡宗南在解放战争期间是否晋升陆军二级上将军衔问题。肖裕声将军在听了笔者的意见后,认为在作为专家组成员审查重大历史题材文献片《忠诚》时,自己提出的胡宗南“占领延安后则被授予陆军上将军衔”即陆军二级上将军衔的看法是以讹传讹的结果,将迅速转告专家组其河北网红女保安他成员,并对文献片的有关文字解说内容作出修改。

那么,在大陆期间的***军队的陆军二级上将、陆军上将、陆军中将加二级上将衔之间有什么区别,陆军二级上将究竟包括哪些人,胡宗南那究竟何时晋升陆军二级上将军衔呢?

根据国民政府在1935年、1936年颁布的有关条例,***军上将从1936年2月起在等级上分为4级5类,依次为“特级上将”、“一级上将”、“二级上将”、“上将”、“加上将衔”(在1930年代称为“陆军上将衔陆军中将”,在1940年代称为“陆军中将加上将衔”,此种“加上将衔”仅在陆军中施用,去台湾后取消)。其中,陆军(海军)上将实际就是陆军(海军)二级上将,而不属于一个新的军衔等级。至于,“加上将衔”的将官虽然佩戴二级上将的军衔标志,并且,初期领取中将最高额薪俸,后来改革薪俸制度后,领取二级上将的薪俸,但实际仍然是陆军中将,只是具有晋升二级上将的优先资格。

同时,晋升二级上将并不是必然地要经过加上将衔的台阶,中将直接晋任二级上将的情况并不稀奇。许多将领成为永远的加上将衔的陆军中将。那么,在大陆期间,***军的二级上将衔究竟授予哪些人?有何特点呢?本文试对此进行一定分析,以为引玉之砖,求教于专家与知情者。

根据《国民政府公报》、《总统府公报》记载,在1935年4月至1949年9月期间,总计任命有少将以上将官4461名。其间,***军的一级上将军衔采取了定额9人的制度。以后,虽有晋任递补、褫夺、退役、病故等情况,但总额始终是9人。总计,一级上将17名,其中,授任9名、晋任3名、追晋3名、追赠2名。其中陆军16名、海军1名。

仅次于一级上将的二级上将34名(现役军人授任22名、现役中将或加上将衔晋任10名、非现役者晋任1名、非现役者授任1名。内有6人后来晋任、追晋为一级上将)、上将55名(其中,海军授任1名、海军追晋2名)。陆军二级上将的正式称谓有两种即陆军二级上将或者陆军上将,叙第二级。在大陆时期***军队以陆军为主,海空军实力薄弱,故并无海军二级上将和空军二级上将。但是,出现了相当于海军二级上将的海军上将。

在1935年至1949年间,见于国民政府公报的***军上将军衔获得者共142名,其中授任陆海空军特级上将1名(蒋介石)、一级上将17名、二级上将34名、上将55名、加上将衔55名(加衔38名、授加8名、特加1名、追加5名、赠加3名),以上共162人次(其中有17人的军衔升迁过,陆军各种上将157名,海军各种上将4名)。

一、陆海军上将的构成解析

一般来说,国民政府实行的陆海军上将制度与赠衔制度有着密切关系。国民政府始终实行赠衔制度,即指军官佐去世后被追赠、追晋的军衔。追赠军衔来褒扬和抚恤已故人员的制度起源于中国古代宗室王公大臣死后封予爵位的“追封”。但是,国民政府始终没有颁布专门的赠衔法律法规。在1935年9月颁布的《陆(海空)军军官佐任官暂行条例施行细则》第20条规定,“对于国家著有勋绩之军官佐,其身后有须特令追晋官阶者,不受本条例及本细则之所限。”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有关公文中,对追晋、追赠的区别并不严格,对象也不局限于现役或者非现役军人。对此笔者仅对1935年4月以后到1949年间,实行新的军衔制以后的追赠、追晋的陆军海军上将情况加以统计,此前的以及其他衔级情况未统计。

上将55名:陆军上将52名,海军上将3名。

1935年4月3日追赠:范鸿仙(民国先烈);1935年4月6日追赠:石青阳(积劳病故);1935年7月15日追赠:谭人凤(民国先烈);1935年10月18日追赠:张开儒(积劳病故);1936年4月2日追赠3名:王金铭、施从云、白毓昆(均为民国先烈);1936年6月24日追赠3名:徐镜心、刘浦霖、簿子明(均为民国先烈);1936年7月23日追晋:李生达(积劳病故,生前为陆军中将);1936年11月23日追晋:王均(飞机失事去世,生前为陆军中将);1937年4月12日追晋:黄慕松(1935年4月4日授中将,1937年3月20日在广东逝世,时任广东省政府主席);1937年7月31日追晋2名:佟麟阁(抗战阵亡,生前职务军衔为陆军中将)、赵登禹(抗战阵亡,生前为陆军中将);1937年12月6日追晋:郝梦龄(抗战阵亡,生前为陆军中将);1937年12月11日追晋:饶国华(抗战阵亡,生前职务军衔为陆军中将);1938年4月6日追晋:王铭章(抗战阵亡,生前为陆军中将);1939年3月追晋:张谞行(抗战阵亡,生前为陆军中将);1939年3月23日追晋:蒋方震(积劳病故,生前为陆军中将);1939年11月21日追晋:廖磊(积劳病故,生前为陆军中将加上将衔);1939年11月25日追晋:吴光新(积劳病故,生前为陆军中将);1940年7月7日追晋:张自忠(抗战阵亡,生前为陆军中将加上将衔);1940年9月23日追晋:陈安宝(抗战阵亡,生前职务军衔为陆军中将);1941年9月29日追晋:唐淮源(抗战失利**,生前为陆军中将);1942年6月2日追晋:赖心辉(积劳病故,生前为陆军中将);1943年6月12日追晋:蒋作宾(积劳病故,民初将领);1943年9月10日追晋:陈训泳(海军上将,积劳病故,生前为海军中将);1944年6月22日追晋:李家钰(抗战阵亡,生前为陆军中将);1945年4月9日追晋:张定璠(积劳病故,生前为陆军中将);1945年5月25日追晋:陈季良(海军上将,积劳病故,生前为海军中将);1945年5月28日:邹洪(积劳病故,生前为陆军中将);1946年7月31日晋任:王树常(加上将衔,并予退为备役);1946年7月31日授任8名:李济深、但懋辛、李杜、张钫、石敬亭、郭汝栋、周濂、金汉鼎(均为非现役将领,并予退为备役);1946年10月19日授任:张贞(非现役将领,并予退为备役);1946年11月22日授任:萨镇冰(海军上将,并予除役,即授予退役海军上将军衔,时年87岁);1946年12月7日晋任:吕超(原加上将衔,并予退为备役);1947年1月6日晋任:蔡廷锴(原中将,并予退为备役);1947年1月19日授任:俞飞鹏(非现役将领,并予退为备役);1947年2月28日晋任:姚以价(原中将,并予退为备役);1947年6月9日授任:陈铭枢(非现役将领,并予退为备役);1947年10月24日追赠:叶开鑫(1937年12月15日湖南宁乡病逝,生前为陆军中将);1949年1月追晋5名:李明(内战阵亡,生前为陆军中将)、黄百韬(内战兵败**,生前为陆军中将)、陈章(内战阵亡,生前职务军衔为陆军中将)、邱清泉(内战兵败**,生前为陆军中将)、熊绶春(内战阵亡,生前为陆军中将)。

1942年2月孙连仲“任陆军上将”,任官状上并未注明“叙第二级”,他是唯一一个在世而又担任军职却并未分级的“陆军上将”,实质应该等同于陆军二级上将。孙连仲(1893-1990),字仿鲁,乳名席儒,河北雄县龙湾村人,时任第六战区司令长官,增补程潜晋升而出的缺。1935年4月4日授中将,1936年12月16日加上将衔,时任第26路军总指挥。1937年9月以后历任第二集团军副总司令兼第一军团军团长、第二集团军代总司令、第二集团军总司令、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第五战区副司令长官、第六战区副司令长官、代司令长官、第六战区司令长官、第十一战区司令长官,河北省政府主席,保定绥靖公署主任,国民政府主席北平行辕副主任,1945年至1947年任***第十一战区司令长官兼河北省主席。1948年任南京卫戍总司令,后任李宗仁总统府参军长。1949年去台,任总统府国策顾问等职。1956年退役,1990年8月14日,病逝于台北。

从1946年7月起,***军将领正式实施退除役制度,被授任或者晋任陆(海)军上将者,不论原来是否为现役军人,在晋(授)任上将军阶的同时“退为备役”或“除役”。

除陆军上将孙连仲外,追赠、追晋、授任的陆海军“上将”不在现役军官范畴,也不占据二级上将的名额,是肯定过去功绩、提高退役待遇的一种形式。军衔级别与退役待遇均等同于陆海军二级上将。有的研究人员认为陆海军上将是一个新的军衔等级是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

现役将领内职务及军阶最高者为1942年晋任二级上将的孙连仲,时任第六战区司令长官,职务最低者为第一三二师中将师长赵登禹、第一四五师中将师长饶国华、第一二二师中将师长王铭章。

获得这种未分级“陆军上将”或“海军上将”称号的高级将领共55人,包括陆军上将52人、海军上将3人。涵盖民国先烈、阵亡将领、积劳病故的现役将领、病故的非现役将领、因故殒命将领、在世现役高级将领等。

至于有的研究人员认为1946年7月31日,“张之江、鹿钟麟、王陵基”晋任为陆军上将并退为备役以及周浑元被追晋陆军上将的看法是错误的(张宏坤:《***上将知多少(上)》,见《军事史林》2003年第10期第42页;方学毅:《关于***上将设置的一些看法》,见《军事史林》2007年第4期第58、59页)。在互联网的有关帖子以及其他一些著作中也存在同样谬误。认真核对有关资料就会发现,张之江、鹿钟麟、王陵基晋任为陆军中将加二级上将衔以后,直到退为备役,军衔也没有再晋升过。“国民政府令陆军上将衔张之江、鹿钟麟、王陵基等三员应退为备役。此令。”“李济深、但懋辛、李杜、张钫、石敬亭、郭汝栋、金汉鼎、周濂、王树常等九员任为陆军上将并退为备役。”(《国民政府公报》第2586号,中华民国三十五年七月三十一日)周浑元1938年初在重庆病逝,时任第三十六军军长。1938年2月18日追赠上将衔,而非陆军上将。

二、陆军二级上将构成分析

从1935年到1949年间,国民政府先后授任、晋任了34名陆军二级上将,没有海空军二级上将。其构成人员以及主要特点如下:

1.陈调元:时任军事委员会参议院院长,以此职得到二级上将之首,1944年2月2日追晋一级上将。

陈调元(1886-1943)早年颇擅交际,受到冯国璋欣赏,故常以其为代表赴南昌、武昌与李纯、王占元二督商洽公事,被称为军人政客。由于他面相憨厚,又有“陈傻子”之称。但由于善于笼络各派势力而与各方面实力派保持密切联络。面对势如破竹的北伐军,名义上属于孙传芳所部的陈调元暗中接受了国民革命军第三十七军军长兼北路军总指挥的任命,对加快孙传芳的崩溃发挥了重要作用。

1932年5月,陈调元所部第一路军第四十六师和第五十五师在苏家埠被红四方面军击溃,他提出辞职被批准,从此实际失去军权。1934年1月28日任“赣粤闽湘鄂五省剿匪预备军”总司令,4月参加对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围剿”,率部堵截红军入皖。同年12月5日,中央政治会议任命陈调元为军事委员会军事参议院院长。1935年4月3日,国民政府叙任陈调元为陆军二级上将。

1938年1月17日,为适应抗战的需要,军事参议院由直隶于国民政府转隶于军事委员会,为军事研究及建议机关。8月,在军事委员会下设抚恤委员会,陈调元任主任委员;9月点验委员会成立,隶属军事委员会,掌理各部队点验事宜,陈调元兼任主任委员,负责各战区点验兵员。1943年夏,陈调元因喉癌医治无效,在重庆病逝,终年五十八岁。1944年2月2日,国民政府追晋陈调元为陆军一级上将。

2.韩复榘(1890-1938):字向方,河北霸县人,行伍出身,时任山东省政府主席、第三路军总指挥。冯玉祥旧部,与石友三、孙良诚、刘汝明、孙连仲等为冯玉祥的得力战将,被称为“十三太保”。曾任***河南省政府主席。1929年投靠蒋介石,1930年任山东省政府主席,后兼山东省保安司令,第三集团军总司令兼第五战区副司令长官。抗日战争中,韩复榘为保存实力,不战就率兵东撤,接连放弃济南、泰安、济宁,退往鲁西南,使日军轻松攻占济南。在各界舆论的压力下,1938年1月24日,韩复榘被判处**,在武昌被枪决。

3.宋哲元(1885-1940):是一位在抗日战争史上占有特殊地位的将军。时任察哈尔省主席、第29军军长,1940年5月18日追晋一级上将。

宋哲元原属于冯玉祥西北军派系,被誉为西北军的“五虎将之一”,多次参加反蒋作战。1930年中原大战后,宋哲元败退陕西,经萧振瀛奔走贿赂,被张学良允令招拢西北军残部组成一个军。1931年1月16日,宋哲元任陆军东北边防军第三军军长,西北军名号从此消除;6月14日任国民政府委员;6月21日任陆军第二十九军军长。

1932年7月8日宋哲元上书张学良请缨抗战。8月17日兼任察哈尔省主席,19日任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委员。1933年1月日军攻榆关,陷热河,2月18日宋哲元通电全国,决心抗击日军,开赴北平附近参加长城抗战,任第三军团总指挥。3月9日开始激战喜峰口,二十九军将士歼敌五千有余,“喜峰口大捷”鼓舞了全国的民心士气,二十九军“大刀队”名扬天下,宋哲元等将领成为抗日英雄。麦新创作的《大刀进行曲》也风靡全国。

1935年4月3日,国民政府叙任宋哲元为陆军二级上将,8月25日被任命为平津卫戍司令,处于对日交涉的第一线。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爆发,驻守芦沟桥的第二十九军打响抗日战争第一枪。8月6日宋哲元任第一集团军总司令,辖第五十九军(宋哲元兼任军长)、第六十八军(军长刘汝明)、第七十七军(军长冯治安)。1938年2月20日任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仍兼第一集团军总司令。3月,宋哲元辞去集团军总司令职;4月,第一集团军番号被撤销,宋哲元仅任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从此失去了直接指挥军队的权力。7月因病又辞去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职务,12月特任军事委员会委员。1940年4月5日,宋哲元病逝。5月18日,国民政府下令:“故陆军上将叙任第二级宋哲元,追赠为陆军上将叙任第一级”。

宋哲元坚持“外圆内方”原则,在华北与日军艰难周旋,在卢沟桥打响抗战第一枪,第二十九军和宋哲元、佟麟阁、赵登禹等将领成为家喻户晓的抗日英雄而彪炳史册。

4.刘湘(1889-1938):字甫澄,四川大邑人,时任四川省政府主席、四川剿匪总司令。先后就读于四川陆军速成学堂,四川陆军讲武堂。

刘湘在川军各派系中可谓领军人物,在历次军阀混战中逐渐统一四川,成为“四川王”。蒋介石的中央军借追击红军之机进入四川,染指刘湘地盘,希望将四川作为自己日后抗战的大后方。同时,蒋介石也希望借“剿共”来消灭异己,坐收渔利,刘湘等川军将领也成为蒋介石拉拢的对象。1934年12月18日任命刘湘为四川省政府主席。1935年4月3日,刘湘任陆军上将,叙第二级。1936年11月19日成立川康绥靖公署,以刘湘为主任,统辖四川各军。

抗战爆发后,1937年8月20日刘湘任第二路预备军司令长官,辖九个军,9月1日率部出川抗战,10月26日任第七战区司令长官,作战地境为江苏的太湖以西和浙北、皖南部分地区。11月23日,刘湘胃病突然复发,后被护送至汉口万国医院就医。12月3日,川军编为第二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刘湘,副总司令唐式遵,辖第二十一军、第二十三军)和第二十二集团军(总司令邓锡侯,副总司令孙震,辖第四十一军、第四十五军)。1938年1月1日,第二十三集团军总司令由唐式遵接任,刘湘专任第七战区司令长官。1月20日刘湘死在医院。根据军统特工人员回忆,“刘湘在汉口万国医院治疗胃病,戴笠收买了万国医院的护士,将胃药换成毒药,将刘湘毒死。”官方则声称刘湘是由于胃溃疡复发病逝于汉口。1月22日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明令褒恤,追赠刘湘陆军一级上将。2月14日颁令准予国葬。1939年9月19日在成都南门外***侧举行了国葬典礼。

需要注意的是,国民政府令的行文是:“川康绥靖主任、四川省政府主席刘湘积劳病逝,业经明令褒恤、追赠陆军一级上将并派员致祭在案。查该故主席矢志忠贞,功在党国,饰终之典,宜从优隆。应即特予国葬,以示政府崇德报功之致意。此令。”但是,刘湘所获一级上将军衔不属于追赠而应当属于追晋,这也是笔者将其列入追晋范畴的原因。

抗战全面爆发后,蒋介石为抽调川军出川抗日,接连授予邓锡侯、刘文辉、杨森、唐式遵、孙震、潘文华、王缵绪、王陵基等八个川军将领陆军中将加上将衔。对于已故川军将领的领军人物刘湘追晋一级上将也符合当时的需要。

5.刘峙(1892-1971):字经扶,江西吉安人,保定军校第二期步兵科,时任驻豫绥靖公署主任。蒋介石嫡系之一,黄埔系的骨干。素有北伐中的福将、中原大战的常胜将军、抗战中的长腿将军和解放战争中的败将之称。历任河南省政府主席兼河南保安司令,豫皖绥靖主任,第二集团军总司令,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重庆卫戍总司令兼防空司令,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郑州绥靖公署主任,徐州“剿匪”总司令部总司令,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委员。

1930年因“剿共”得力,蒋特将河南新集命名为经扶县以示表彰。1949年1月因为战败被解除职务,后经香港到印尼养病,1953年去台湾,任总统府战略顾问,光复大陆设计研究委员会委员。1971年1月15日病逝于台中。

6.徐永昌(1887-1859):字次辰,山西崞县人,时任山西省政府主席兼第33军军长,属于阎锡山晋绥系的主要成员之一。1952年7月晋升一级上将,时聘任总统府上将战略顾问。

其童年经历极具传奇,13岁父母双亡成为孤儿,光绪二十六年偶随慈禧逃难的武卫左军纪室徐椿龄,因同情其遭遇便带回营中,做打杂勤务,并督促其学文化,永昌便刻苦自修,后考入陆大,毕业后任驻保定孙岳旅部参谋,不久升参谋长,后改任团长。1924年冯玉祥组织国民军,徐永昌任国民三军旅长、师长、晋绥军33军军长。1927年任绥远省都统,1928年任绥远省主席。1929年调任河北省主席,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保定行营主任,1930年阎蒋中原混战时期,阎锡山委任徐永昌为河南一路前敌总指挥。1931年至1936年任山西省政府主席。1936年6月任山西清乡督办,1937年调任***军事委员会办公厅主任,继任军令部部长。

1945年9月2日,时任军令部长的徐永昌在东京湾代表中国政府在日方投降书上签字受降。亲眼见证了令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扬眉吐气的历史性时刻。

抗战结束后,徐永昌担任国防部部长(1948.11-1949.1)、陆军大学校长等职。1949年逃台,晋升一级上将后于1952年10月22日奉命假退(除)役。退役任总统府战略顾问,***中央评议委员。1959年7月13日,在台北病逝。

7.于学忠(1890-1964):字孝侯,山东蓬莱人,张学良嫡系,时任河北省政府主席、华北军第一军团总指挥兼第51军军长。通州速成随营学堂步兵科第一名毕业。

1914年任热河镇守使公署中校副官长。1917年任北洋陆军第十八混成旅炮兵营营长。1921年秋川鄂战起,适两湖巡阅使吴佩孚亲临督战,于往见吴佩孚,面陈战策被采纳,获全胜,得吴佩孚赏识升任团长,旋升任第十八混成旅旅长。1926年任长江上游警备副司令;同年冬任第九军军长兼荆襄警备总司令。吴佩孚兵败后,1927年按吴之意,率部投奉,任第3方面军第20军军长,后晋升为陆军中将,与张学良一见如故。1928年率部将张宗昌部击溃缴械,守住山海关。1930年中原大战时率第一军入关平津卫戍司令,蒋数次拉拢于,但于不为所动。1932年8月任河北省政府主席,1933年4月任华北军第一军团总指挥兼第51军军长,同年6月兼天津市市长。1935年6月因对日实行强硬政策被蒋由河北省主席调任川陕甘边区剿匪总司令,1935年11月任甘肃省政府主席,旋任西北剿匪军第二路司令兼第三纵队司令。1936年为策应西安事变,于学忠同日发动“兰州事变”。张学良送蒋介石回南京,把东北军交给于学忠指挥。由于种种原因,东北军逐渐土崩瓦解。于也调任江苏绥靖主任,抗日战争时任第3集团军(后改为第5集团军)副总司令、总司令、鲁苏战区总司令,先后率部参加淮河战役、台儿庄会战、武汉保卫战等战役。1941年任山东省政府主席,1944年3月改任军事参议院上将副院长,自此被释去兵权。1947年任战略顾问委员会委员。解放后任河北人民政府委员、国防委员会委员、民革中央委员等职。1964年9月22日在北京病逝。

8.商震(1888-1978):字启予,又作起宇、起予、启宇,祖籍浙江绍兴,1888年9月21日出生于河北大城苦水务村(出生年月又有1884年、1886年、1887年、1891年等多种说法),原阎锡山旧部,时任第32军军长。

1905年考入陆军速成学堂洋文班,后因“煽动革命”被开除。以后曾就读于东三省陆军讲武堂、测绘学堂。在阎锡山麾下,逐渐累升至河北省政府主席、山西省政府主席、北方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第五军团总指挥兼第二十二军军长等职。中原大战结束后,奉命整编山西军队,任第32军军长。1931年率部离开山西,东出娘子关,击溃石友三部,从此摆脱阎锡山控制。1933年初,任华北第2军团总指挥,率部参加长城抗战。1935年4月3日,授陆军二级上将。1935年6月任天津警备司令兼代天津市市长,河北省政府主席兼河北省保安司令。以后历任河南省政府主席兼河南省保安司令、第二十集团军总司令。1938年6月9日,曾负责指挥军队扒开河南郑州花园口黄河大堤以阻挡日军。同年7月,任第九战区副司令长官,1939年初任洞庭湖警备司令,1940年初任第六战区司令长官,同年5月任军事委员会办公厅主任兼外事局局长。1941年任印缅军事考察团团长。1943年11月,以高级随员身份随蒋介石参加开罗会议。1944年3月任驻美国军事代表团团长,8月作为中方代表参加在敦巴顿橡树园举行的中苏美英四强会议。1945年5月回国,8月任国民政府参军长。

1947年4月起任驻日军事代表团团长。1949年3月辞去驻日代表团团长职务,弃政从商并定居日本。1974年和1975年国庆期间两度曾回国观光。

1978年5月15日,商震在东京病逝。根据其生前愿望,其骨灰后来被安放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

河北网红女保安(河北网红女保安被抓)-第1张图片-抖音最火

9.傅作义(1895-1974):字宜生,山西荣河人,晋绥军名将,时任绥远省政府主席、第35军军长。太原陆军小学、北京清河陆军学校、保定军官学校第五期步兵科毕业。在首批二级上将中其军事才能与人称“小诸葛”的白崇禧不相上下。1937年3月因绥远抗战被授予一等宝鼎勋章;五原会战中击毙日军水川中将,获得第二枚****勋章。历任绥远省政府主席,第七军团总指挥,第二战区北路前敌总司令兼第三十五军军长,第十四集团军副总司令,第七集团军总司令,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第十二战区司令长官。侵华日军将领曾经感叹,如果中国军队都有傅作义部队的战斗力,日本就绝没胆量侵略中国。

1949年1月,以华北“剿匪”总司令部司令的身份统率20万***军起义,北平宣布和平解放。后又亲赴绥远策动董其武起义。建国后任第一届水利部长,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55年被授予一级解放勋章。1974年4月,傅作义在北京逝世。

10.龙云(1884-1962):字志舟,云南昭通彝族人,彝名纳吉鸟梯,云南路军讲武堂毕业。时任云南省政府主席、剿匪军第二路军总司令。属于新滇系的领袖人物。

历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三路军总指挥,军事委员会委员长昆明行营主任,滇黔剿匪总司令、中国陆军总部副司令,第一集团军总司令,第一方面军总司令,战略顾问委员会代主任。

1945年被蒋威逼离开云南,调任军事参议院院长。1947年任战略委员会委员。1948年潜逃至香港,加入民革委员会,宣布起义。1950年1月赴北京。后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西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民革中央常务副主席等。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

1962年6月27日在北京病逝。1980年7月**。

11.何成浚(1882-1961):字雪竹,湖北随县人,时任驻鄂绥靖公署主任,1946年7月26日退役。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五期。曾随孙中山、黄兴从事辛亥革命和**战争,后投蒋介石,成为蒋沟通各派军阀的说客,得以重用,后历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武汉行营主任,湖北省政府主席兼湖北省保安司令。蒋介石对其始终另眼相待。1936年,陈诚中将兼任武汉行营副主任和军政部常务次长,蒋介石对武汉行营主任陆军二级上将何成浚说:“所有行营一切用人行政,全归辞修作主,河北网红女保安你不准过问。”因为西安事变时曾电召其去西安,何怕卷入其中,遂投何应钦主张派兵镇压,事件后受蒋冷落,委以军法执行总监部总监的虚职。

1949年逃台,任战略顾问。

12.朱绍良(1891-1963):原名宝瑛,字一民,又作益民、逸民,原籍江苏武进,1891年10月28日出生于福建福州。先后就读于福建陆军小学、南京陆军第四中学。1910年赴日本陆军士官学校预科振武学堂留学,并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爆发后回国,参加革命。二次革命失败后,1914年进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十一期炮兵科学习,1916年回国,先后担任多种要职。授衔时任甘肃省政府主席兼甘肃绥靖公署主任。以后相继担任第三、第九集团军总司令、第八战区司令长官、陕甘宁边区总司令、军令部西安办公厅主任、代新疆省政府主席、副参谋总长兼军委会办公厅主任、重庆绥署主任、福建省政府主席兼福建绥署主任等职。去台湾后,曾任“总统府”战略顾问及国策顾问、中国***中央党史委员会委员等职。

1963年12月25日因脑溢血在台北病逝,1964年追晋陆军一级上将。

13.白崇禧(1893-1966):字健生,广西临桂人,**。1945年10月3日晋升陆军一级上将,时任副参谋总长,增补张学良退役的一级上将缺。晋升纯属为了借助其军事才能,同时分化桂系李宗仁与白崇禧之间的关系。

白崇禧在***军界的声望很高,早就享有“小诸葛”的美誉。1935年4月3日授予二级上将,时任赣粤闽湘鄂“剿匪”军南路军总司令。以后,历任广西绥靖副主任、军委会特派常委、军委会军训部部长、桂林行营主任、国防部部长(1946.6-1948.5)、华中剿总总司令、华中军政长官公署长官、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副主席等职。

在抗战中,参与筹划全局,多次指挥重大战役且颇多斩获,成为国内外公认的中国为数不多的军事家之一。

去台湾后,白崇禧基本上处于赋闲状态。1966年12月2日逝于台北,对其死因众说纷纭。

14.顾祝同(1893 -1987):字墨三,江苏涟水人,先后就读于江苏陆军小学第五期、湖北陆军第二预备学校、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步科。1924年6月入黄埔军校任教官。授衔时任军政部政务次长兼驻赣绥靖公署主任。属于蒋介石麾下“五虎上将”之一。后任军事委员会重庆行营主任兼贵州绥靖公署主任、贵州省主席,西安行营主任兼第一集军总司令,第三战区司令长官,西南军政公署长官,陆军总司令,参谋总长(1948.5 - 1950.3)。1950年去台湾后,兼任“国防部”代部长。1951年晋任一级上将,时任总统府上将战略顾问。不久卸军职退役调任战略顾问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70年后任国防会议秘书长,***中央评议主席团主席等职,1972年7月任总统府战略顾问。1987年1月17日,因脑部微血管栓塞病逝于台北。

15.万福麟(1880 -1951):字寿山,吉林长岭人,行伍出身,原东北军将领。时任军委会北平军分会副主任兼第53军军长,1946年7月27日退役。

清末,万福麟投入吴俊升后路巡防营当兵,逐年被提升为哨长、管带。1913年,因随吴俊升平息蒙古叛乱有功,晋升奉天后路巡防营帮统兼马队四营管带。1927年投入张学良麾下,成为以张学良为首的奉系新派成员之一。后任东北保安副司令,黑龙江省军务督办,后兼任省长。1932年任总参议,协助张学良整顿6省军务及东北部队入关事宜。1933年任53军军长兼华北军第4方面军总指挥,参加长城热河抗战。西安事变时张学良密电万福麟,令他率部防中央军西进,万福麟未执行并通电反对西安事变。抗战爆发时任第1集团军副总司令兼第53军军长,1939年任20集团军副总司令。抗战胜利后任国民政府东北行辕副主任,东北“剿匪”总司令部副总司令等虚衔,后退役。1949年逃到香港,后到台湾,任总统府国策顾问、政治咨询委员会委员。1951年7月15日在台中病逝。

16.何键(1887 -1956):字云樵,湖南醴陵人,原湘系首领,时任湖南省政府主席、“剿匪”军第一路军总司令、第四路总指挥。湖北陆军第三中学、保定军官学校毕业。

何键曾任湘军骑兵团长、旅长、国民革命军第8军师长、第35军军长。1926年参加北伐,加入***,屡次参加围剿红军,号称“剿共急先锋”。1927年策动许克祥发动长沙“马日事变”。1928年任湖南省政府主席兼湖南省保安司令、长沙绥靖公署主任。其间,曾指使杀害杨开慧,派宪兵连长龚仲连挖毛泽东祖坟。1935年2月任第一路军总司令、湖南绥靖主任。西安事变发生后,何键准备支持张学良,军统人员吴赓恕随即派人威胁何键,“外面传说主席将有所举动,现河北网红女保安我奉命前来见主席,如果主席有所举动,在一小时之内,主席全家生命恐有危险。”何遂打消了声援张学良的念头,但是蒋介石由此也更加不信任何键。1937年11月,被蒋调任内政部长,结束其统治湖南九年的历史。1939年春因病调任抚恤委员会主任委员,此后长期在衡山养病,1949年迁居香港,1950年去台湾,不久退役调任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委员。1956年因脑溢血在台北去世。

17.杨虎城(1892 -1949):号虎臣,陕西蒲城人。时任进剿军第三路军副总司令、西安绥靖公署主任、第十七路军总司令。1924年后追随冯玉祥,历任国民三军第三师师长,国民联军第十路总司令。1926年,与国民军第二军李虎臣等部联合坚守西安孤城达8个月之久,以不足l万兵力抗击7万镇嵩军,从战略上策应了北伐战争。此后,历任新编第十四师师长、第七军军长。1929年弃冯投靠蒋介石,任陕西省主席、西安绥靖公署主任,1935年10月任西北“剿匪”第三路军总司令,1936年杨虎城及由西北军改编的第十七路军官兵参与西安事变,后被迫辞职。1937年6月,蒋介石令其“出洋考察”。七七事变后,杨虎城欲返国参战,但遭到蒋介石拒绝。11月回国,即被逮捕,先后被囚禁十二年之久。1949年9月17日,杨虎城全家被杀害于重庆中美合作所监狱。

18.刘镇华(1883 -1956):字雪亚,河南巩县人,毕业于保定军官学校。时任第十一路军总指挥,1945年11月5日退役。靠镇嵩军起家,曾授将军府阜威将军,任陕西督军,先后投靠袁世凯、段祺瑞、吴佩孚、冯玉祥、阎锡山、蒋介石。1933年5月,经南昌行营秘书长杨永泰推荐,任安徽省政府主席兼安徽省保安司令。1936年10月,杨永泰在武汉被刺身亡,刘镇华听到这消息异常惊骇,从此神经失常。1937年5月被免去省长之职,从此脱离政治舞台,1949年逃台。1956年11月18日在台北家中病逝。

19.蒋鼎文(1895 -1974):字铭三,浙江诸暨人,时任驻闽绥靖公署主任。浙江讲武堂毕业,黄埔军校学生队区队长。曾任福州绥靖公署主任,西北“剿匪”前敌总司令,第四集团军总司令,陕西省政府主席兼陕西省保安司令,第三十四集团军总司令,西安行营主任,第十战区司令长官,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军事参议院参议。

何应钦的嫡系将领,参加蒋发动的历次战争,有飞将军之誉。1935年在福建逮捕瞿秋白并将其杀害,1938年接受叛逃投奔的张国焘并护送其去国民政府驻地。1944年日军进攻河南,所率部队不战而溃后辞职。1949年逃台,任总统府战略顾委会委员。1974年1月病逝于台北。

20.徐源泉(1886 -1960):字克成,号客尘,湖北黄岗仓埠镇人。先后就读于江南将弁学堂、湖北武备学堂。曾经参加武昌起义,后先后追随张宗昌、张作霖等人,累升至军长。1928年,率部投奔国民革命军。相继担任第三集团军第十一军团总指挥、第六军团总指挥等职。1930年中原大战时,为蒋介石立下战功,升任第十军军长兼第十六路军总指挥等职。

授衔时任鄂湘川边区“剿匪”总司令。以后历任第二军团军团长,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二十六集团军总司令,军事参议院参议等职。

1946年7月26日退役。去台湾后曾经任“立**”立法委员等职。1960年11月11日因脑溢血在台北病逝。

1935年12月10日授予:

21.杨爱源(1887 -1959):字星如,号革非,山西五台人,阎锡山的嫡系将领,授衔时任山西清乡督办、第34军军长。杨先后就渎于保定陆军速成学堂第二期、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步科。授衔后,历任晋绥军“剿匪”总指挥部总指挥、山西新编陆军总指挥,第六集团军总司令兼第三十四军军长,山西“剿匪”军第二路总指挥。1937年后任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六集团军总司令、太原绥靖公署副主任。太原解放前夕逃走,1949年底逃台,任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顾问。1952年1O月退役,1959年1月2日因心脏病并发肝炎在台湾大学医院病逝。

1936年1月11日授予:

22.程潜(1882 -1968):字颂云,湖南醴陵人。1935年12月18日特任军事委员会参谋总长,1936年1月11日被授予陆军二级上将。1939年5月13日晋任陆军一级上将,递补因朱培德去世而空出的一级上将缺。

程潜绝对称得上是***元老。在1904年12月同黄兴、宋教仁、程子楷等百余人组织了革命同志会,1905年8月加入中国同盟会。1907年3月加入“丈夫团”。1911年11月7日到武昌,黄兴请程潜协助曾继梧指挥炮兵团,担任龟山炮兵阵地指挥参加汉阳守卫战。以后,护国讨袁、**、东征、北伐诸役都屡建殊勋,成为运筹帷幄指挥战略战役兵团的高级将领。孙中山在组建黄埔军校的时候,曾经打算由程潜出任校长,可见其地位之高。1926年1月6日,程潜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第六军军长,成为北伐军八大主力军之一。

全面抗战爆发后,程潜先后任抗日大本营参谋总长、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等职。1938年12月3日,任汉中行营主任,负责指挥第一、第二、第八、第十战区及冀察战区、苏鲁战区。以后,相继担任军事委员会副参谋总长代理参谋总长、战地党政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南省政府主席、长沙绥靖公署主任等职。

1949年8月,在湖南率7万官兵起义,解放后历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湖南省政府主席、省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常委、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民革中央副主席等。1968年4月5日在北京逝世。

1936年12月31日授予:

23.李烈钧(1882 -1946):又名协和,字侠如,号侠黄,江西九江人。时任军事委员会常委,高等军事法庭审判长。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炮科第六期,后加入同盟会。曾任江西都督,发动“二次革命”,任讨袁军总司令。1917年任孙中山大元帅府参谋总长。黄埔军校筹备时,李烈钧竭力推荐蒋介石任该校校长。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李烈钧任国民政府常务委员兼军事委员会常务委员。1936年,“西安事变”发生,李烈钧主张和平解决。张学良将蒋释放并护送回南京后,被扣留审判,李被***军事委员会任命为高等军事法庭审判长。根据《陆海空军审判法》规定,担任审判长及审判官人员的军衔不得低于被告人的军衔,故特别晋升李烈钧为二级上将。1946年2月20日,李烈钧因高血压、心肌梗塞在重庆逝世。

1939年5月2日晋升:

24.卫立煌《1897 -1960):字俊如,安徽合肥人,时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兼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增补韩复榘枪决后而出的缺。陆军大学特别班第一期毕业。1935年4月4日授中将,1936年9月26日加上将衔,时任豫鄂皖边区清剿指挥。

1932年6月任第14军军长,率部“围剿”红军,攻占豫皖区军政中心安徽金家寨,蒋介石将金家寨由镇升县,改名为“立煌”县以示表彰,1935年8月任闺赣浙皖边区清剿总指挥。1942年,因作战不利被褫夺二级上将军衔,降为中将军衔,1943年恢复为二级上将。1942年1月以后历任军委会西安办公厅主任、历任第十四集团军总司令、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陆军副总司令,总统府战略顾问,东北“剿匪”总司令部总司令。1949年除夕化装逃出南京绕道上海赴港。1955在港炒金买卖,结果血本无归。1955年回归大陆。

1960年1月17日因心肌梗塞在北京病逝,由周恩来主祭,骨灰入祀八宝山。

25.陈诚(1898 -1965):字辞修,浙江青田人。1935年4月4日授中将,时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武昌行营陆军整理处长。1936年9月26日加上将衔,时为驻赣绥靖军预备军总指挥、军委会宜昌行辕副主任。1939年5月2日晋任二级上将时为军委会政治部部长,增补刘湘病逝而出的缺。1947年2月21日晋任陆军一级上将,时任参谋总长(1945, 12 -1948.5)兼海军总司令(1946.5 -1948.8),递补冯玉祥退役的一级上将缺。

陈诚是蒋介石的“五虎上将”之一,***内部称之为“蒋介石的替身”、“第二号人物”、“小委员长”。抗战爆发后,历任第十五集团军总司令、军委会政治部部长、军政部常务次长、武汉行营副主任、武汉卫戍总司令、第六战区司令长官、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军政部部长、台湾省政府主席兼任台湾警备总司令、行政院长、中华民国副总统、***副总裁等职。

他善于进行部队的组建和训练,善于笼络人才,被誉为“比较高明的战术家”,“最有才干的指挥官”。在部队中,贯彻实施“人事公开、经济公开、意见公开”,素有“四千将军(苦干、硬干、强干、快干)”之称。亲手缔造的“土木工程系”(“土”字即代表着第十一师,“木”字即代表着第十八军)是***军内部最庞大的军事集团。仅仅从其锻造的第十八军(整编十一师)就走出了五位一级上将(含追晋一位)、四位二级上将(含追赠一位)、四位参谋总长、两位海军总司令、一位空军总司令。第十八军在中原大战、“围剿”红军、抗日战争、国共内战等战役中均屡立战功,是蒋介石嫡系部队中的嫡系,也是陈诚赖以成为日后国军第二号人物的资本。抗战期间,土木系实力达到7个军:18军、54军、79军、75军、87军、94军和99军。1946年5月,国民政府国防部成立,陈诚任参谋总长,土木系也发展到约10个军,成为蒋介石嫡系部队中实力最雄厚的军事集团。其主要部队有:18军、54军、66军、79军、94军、99军、31军、14军、75军、新l军50师、新6军14师、青年军208师。

去台湾后,1950年任行政院长,1954年3月当选副总统,1960年连任。

1965年3月5日因肝癌病逝于台北。

1944年2月9日晋升:

26.薛岳(1897 -1998):原名仰岳,字伯陵,广东乐昌人。时任第九战区司令长官,递补宋哲元病逝而出的缺。1950年晋升一级上将,时任总统府上将战略顾问。黄埔陆军小学、武昌陆军第二预备学校、保定军校第六期毕业。

1935年4月5日被授予中将,时任贵州绥靖主任、进剿军第二军团总指挥、“剿匪”军第二路总指挥。1936年9月26日加上将衔,时任滇黔绥靖副主任。1944年2月9日晋升二级上将,任第九战区司令长官兼湖南省政府主席,后任徐州绥靖公署主任。1949年1月任广东省主席,后任总统府参军长、海南防卫军总司令。

薛岳乃抗日名将,也是“剿共”先锋,红军长征时一直穷追不舍也该算是国军中的唯一的长征将领。自称**流窜二万五千里,我穷追**三万里。在追击红军的过程中,薛岳经常脚穿草鞋走在队伍的最前头,其他官兵也不得不佩服,而不敢叫苦。薛岳是国军中的少有的将帅之才,抗战中的万家岭大捷,几乎全歼日军第106师团,成为抗战期间仅有的一次全歼一个师团的经典战例。薛岳指挥的三次长沙大捷,歼灭日军达10万人以上,堪称歼灭日军最多的中国将领。但是,薛岳1949年在海南岛设三道防线以抗拒***登陆,结果伯陵防线不堪一击,率残部六万余人乘船逃往台湾。薛岳是最后一个由国民政府批准授予的一级上将,其后皆为总统批准授予。1998年5月3日,病逝于台北。

1945年10月3日晋升:

27.张发奎(1896 -1980):字向华,广东始兴人。时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广州行营主任兼任第二方面军总司令,递补陈调元病逝而出的缺。广东陆军小学堂、武昌第三陆军中学毕业。1936年9月12日授予中将加上将衔,时任闽浙赣皖边区清剿总指挥。

原粤军将领,1912年加入同盟会,1916年回粤参加讨袁。1917年随援闽粤军去漳州。1918年8月回粤后,任粤军营长、团长。1925年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师、军长。参加了北伐战争,被誉为“铁军英雄”。1929年后任***桂系护党救国军第三路军总司令、苏浙边区“剿匪”主任等职,三次参加反蒋战争。1931年赴欧美等地考察。1932年起,担任军事参议院上将参议等闲职。1936年任苏浙边区绥靖主任、抗日战争爆发后,任***政府第三集团军总司令,参加了淞沪会战。后任第九战区第二兵团总司令、第四战区司令长官、第二方面军司令长官、广东绥靖公署主任、广州行营主任、海南特区行政长官兼海南建省筹备委员会主委等职。1949年李宗仁代总统时任陆军总司令( 1949.2 -1949.7),后由关麟征接任陆军总司令。同年定居香港,任香港崇正总会会长。

1980年3月10日逝世,全国人大委员长叶剑英曾发唁电悼念。

28.张治中 (1890 -1969):字文白,安徽巢县人,时任军委会政治部部长,递补杨虎城退役而出的缺。武昌陆军第二预备学校、保定军校第三期毕业。

历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部长、***中央执委会常委、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西北行营主任、西北军政长官公署长官。1935年4月4日授中将,时任陆军军官学校教育长,1936年9月26日加上将衔,时任京沪区警备司令长官。1949年促成和平解放新疆,建国后任民革常委、副主席。

河北网红女保安(河北网红女保安被抓)-第2张图片-抖音最火

1969年4月病逝于北京。

1946年6月13日晋升:

29.余汉谋(1896 -1981):广东高要人。黄埔陆军小学第五期、陆军第二预备学校、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步科毕业。原粤军将领,时任第七战区司令长官、衢州绥靖公署主任,递补白崇禧晋升而出的缺。此后担任陆军总司令(1948.5 -1949.1)、广州绥靖公署主任、华南军政长官公署主任等职。1965年9月晋升一级l二将。1981年12月27 日病逝于台北。

1947年2月21日晋升,“陆军中将加上将衔熊式辉、陈仪、邓锡侯等三员着晋任为陆军二级上将。” (《国民政府公报》第2755号)

30.邓锡侯 (1889 -1964):字晋康,四川营山人。时任川陕甘边区绥靖公署主任、西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递补何成濬退役的缺。南京第四陆军中学堂、保定军官学校毕业。

1936年2月25日授中将,时任第28军军长。1937年3月31日加上将衔时任第45军军长。原川军将领刘存厚部下,是川军巨擘之一。刘湘病逝后,邓锡侯便成了川中军界第一号人物,1937年任第22集团军总司令,1938年2月任军委会重庆行营副主任、川康绥靖公署主任、第六路军副司令,后蒋迫使其辞职养病。1949年蒋以西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之职拉拢。12月和刘文辉、潘文华在四川彭县起义,后任西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四川省副省长、民革中央委员、国防委员会委员等。1964年3月30日在成都病逝。

31.熊式辉 ( 1893 -1974):字天翼,江西义安人,时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东北行辕主任,递补万福麟退役而出的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二期毕业。历任江西省政府主席、驻美军事代表团团长、中央设计局秘书长、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东北行营主任、国民政府战略顾问委员会委员(1937年9月22日授中将加上将衔,时任南昌行辕办公厅主任、江西军官区主任)。1947年因东北军事失利被免任的说法是错误的(见《军事史林》2007年第4期,“关于***上将设置的一些看法”)。实际与退为备役或者除役的陆海军上将是一回事。

1973年11月7日病逝于台北。

从1935年到1949年间,授任、晋任的二级上将全部是陆军二级上将,没有海空军二级上将。除邹作华、孔庚获得陆军二级上将军衔同时即退役或者除役外,陆军二级上将李烈钧属于为审判张学良而授任的党国元老,其他二级上将都是手握实权、位高权重的中央或者地方的军政大员。

三、胡宗南究竟何时晋任陆军二级上将军衔

现在,在许多论著尤其是一些纪实性的作品中,往往认为胡宗南在1947年3月占领延安以后,晋升为陆军上将军衔。兹列举数例:

蒋介石“即四电嘉奖:宗南老弟:将士用命,一举而攻克延安,功在党国,雪我十余年来积愤,殊堪嘉尚!希望传谕嘉奖,并将此役出力的官兵报核,以凭奖叙。戡乱救国大业仍极艰巨,望弟勉旃!中正。”“又奖给胡宗南‘河图勋章’,并提升胡宗南为陆军上将”(《民国春秋》刘凤舞著)。“胡宗南由中将晋升为上将。”(《解放战争》(上),王树增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直到1947年指挥进攻占领中国共产党的首府延安,转战西北,官至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西安绥靖公署主任,成为手握几十万重兵、指挥几个兵团的二级上将与名震一时的‘西北王’。”“还将他由中将晋升为二级上将。”

类似的论述可以再举出一些,以至于一些军史、战史专业人员也信以为真,以讹传讹。那么,胡宗南是否有可能由陆军中将加上将衔晋升陆军二级上将军衔呢。笔者在此进行一番分析。. 从陆军二级上将的授任、晋任、退役、除役、褫夺等方面情况看。韩复榘1938年1月被处决,1939年5月卫立煌第一补缺。刘湘1938年2月追晋,1939年5月陈诚第二补缺。程潜1936年1月增授,1939年5月晋升,1942年孙连仲第三补缺。宋哲元1940年5月追晋,1944月2月薛岳第四补缺。陈调元1944年2月追晋,1945年10月张发奎第五补缺。杨虎城疑同张学良于1945年2月退役,1945年10月张治中第六补缺。白崇禧1945年10月晋升,1946年余汉谋第七补缺。刘镇华1945年11月5日因病退役,1947年2月熊式辉第八补缺。李烈钧1936年12月增授,1946年2月病逝,1947年2月陈仪第九补缺。何成小濬1946年7月退役,1947年2月邓锡侯第十补缺。万福麟1946年7月退役,1947年11月孔庚第十一补缺,但同时除役。徐源泉1946年7月退役,1947年11月邹作华第十二补缺,但同时退役。1949年,陆军二级上将傅作义被褫夺军衔,无人补缺。当然,上述补缺顺序系笔者推断而来。

从1935年到1936年间,总共授任陆军二级上将23名,以后相继陆续晋任11名。但是,孔庚、邹作华在获得二级上将的同时即除役或退为备役。所以,至少有两个陆军二级上将指标空缺。1946年7月31日宣布陈仪留退延役一年。理论上讲,1947年7月以后,应当至少有三个陆军二级上将指标空缺。但是,胡宗南却没有能够得到三个空缺指标中的任何一个,直到1955年9月就任“澎湖防守司令部”司令官,晋任陆军二级上将。笔者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资历太浅。胡宗南是黄埔毕业生在***军中的第一个军长(1936.4),第一个兵团总指挥,第一个集团军总司令,第一个战区司令长官,第一个陆军中将加上将衔,胡宗南授任中将的时间比邹作华早。但是,邹作华属于老资格的奉系将领,实际资历远超过黄埔一期的胡宗南。与其他陆军中将加上将衔的将领相比,胡宗南的资历也是最浅的。至于同已经晋任陆军二级上将的将领相比,胡宗南资历则更浅。所以,如果从胡宗南的战区司令长官、绥靖公署主任等职务看,胡宗南是完全有资格晋任陆军二级上将的,但是,资历太浅。

(2)战绩不佳。1947年3月19日,占领空城延安后,胡宗南也大造声势,谎报战果,夸大战功,但是,却被到延安采访的记者识破,成为一时的笑谈。胡宗南给自己的大儿子胡为真,起了一个英文名字Victory(胜利),以纪念占领延安的胜利。而且,在追剿转战陕北的中共领导机关的过程中,胡宗南所部屡屡扑空。西北人民***在彭德怀的指挥下,三战三捷,逐渐打破了***的重点进攻。当时,***方面谁也不会想到胡宗南的机要秘书熊向晖居然是周恩来早就布置在胡宗南身边的“闲棋冷子”,***军队的行动计划往往尽在中共掌握之中。胡宗南的声誉一落千丈,蒋介石自然很难为屡战屡败的胡宗南晋衔。所以,胡宗南在大陆期间始终没有晋任为陆军二级上将军衔。

(3)办理程序和时限因素。虽然,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办理晋任陆军二级上将军衔的具体程序和时限,但是从其他陆军二级上将的晋任时间来看,一般都是在出现空缺以后,至少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才会综合考虑多种因素确定晋任二级上将的人选。而胡宗南恰恰在占领延安以后的几个月里,损兵折将,威风扫地。

去台湾后,胡宗南等黄埔毕业生的晋升情况也发生了较大变化。由于胡宗南在大陆尤其是解放战争期间的战绩实在令蒋介石恼火。所以到台湾以后,胡宗南的晋任速度也明显慢于其他黄埔毕业生。在胡宗南之前,在台湾期间,先后有袁守谦、桂永清、黄杰、王叔铭等四人晋任陆(海)军二级上将,其职务也相对高于胡宗南。在同期毕业生中,晋任一级上将的只有桂永清、王叔铭、黄杰三人。除胡宗南外,在台湾期间晋任二级上将的黄埔一期毕业生还有袁守谦(1950年3月晋升,时任防务部门政务次长)、罗奇(1959年7月晋升,时任“陆军副总司令”)、陈大庆(1960年7月晋升,时任安全局局长)、袁朴(1961年1月晋升,时任“陆军副总司令”)等四人。

直到1962年2月15日,胡宗南去世后,蒋介石才签署命令追晋其为陆军一级上将军衔。

现在,对于***将领的军衔问题往往以讹传讹,以致三人成虎,主要在于研究人员没有认真阅读《国民政府公报》、《总统府公报》,特别是对***在台湾期间出版的公报,大陆的研究者往往也无法看到。许多情况下,往往根据道听途说而做出判断,写入有关著述。

综上所述,应该说胡宗南的确是在大陆期间的黄埔毕业生中的最高军衔获得者。但是,没有晋任为陆军二级上将。

标签: 河北网红女保安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